发扬红色传统 造福老区人民

作者:李政强来源:发布时间:2016.06.28阅读次数: 340 次

日前,一面“修路架桥 造福百姓”红色锦旗被送到了中国十七冶集团交通工程技术公司贵州遵义项目经理部,这八个字是革命红色圣地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小河口村委会送给项目部的褒奖词。

201511月项目部进驻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延伸线工地以来,在精心组织施工的同时,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从当地民众的实际利益去考虑,竭尽所能为沿线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迅速与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和群众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真正实现了“修建一条公路、树立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的施工理念。

 

急民众之所急,初入当地受称赞

当地宽达20多米的温猛溪河在夏季多雨季节河水暴涨,时常隔断两边交通,导致当地村民出行受阻,学生无法上学,车辆无法通过,安全隐患巨大。历史上该处因暴雨河水猛涨,发生多起重大安全事故。在得知到当地群众的这一实际困难后,项目部在工程开工修建1#施工便道时,想群众之所想,结合地方村民的交通出行困难,在规划设计该便桥的时候,遵从安全实用原则,结合长远需要,提高便桥施工标准,在满足绥正高速公路建设期间运输需要的同时,确保该桥今后还能继续为地方村民生活、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便桥设计采取双层涵管过水,下层81.5米管径双层钢筋涵管,上层71.2米管径双层钢筋涵管,桥宽达到8米,桥两侧浆砌片石混凝土挡墙,桥面铺筑20厘米厚混凝土,设1米高钢管护栏,建设成本为50万。如果仅为满足施工需要,只需投入20万就足够了。为了使沿线群众早日走上放心路,项目部不但加倍投入,还加班加点,不到一个月就实现贯通,彻底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存在的“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该便桥修建好以后,附近旺草镇小河口村、小旺草村及温泉镇温泉村村民交通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成为地方百姓的生命线。

 

想民众之所想  打造精品树口碑

当地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年平均阴雨日数在200天以上,山脉绵延,河谷深切,交通不便。地方老百姓交通出行的村路多为坡陡急弯。项目部在规划施工便道时,综合考虑宽度、线型、坡度以及工程量等因素,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同时,尽量改善当地路况。

项目部在施工时,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地方道路,多投入10多万元,进行拓宽、加固、弯道取直,改善当地路况,造福地方百姓。特别是连接207省道的2#便道,原来是旺草镇小河口村民丰组村民主要通道,路宽不足4米,路窄,坡陡,雨天打滑,但是它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项目部利用原村道,加宽改建,线路弯道调顺,坡度调缓,入口处路面用混凝土硬化,彻底改变了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现状,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忧民众之所忧  排除隐患赢赞誉

59日,项目部工作人员发现,从207省道通向温泉村田家湾组的村道,在跨温猛溪河堤处,因多日连续大雨,水泥路面下塌空,形成一段长7米,宽2米左右的窟窿,村道在该处宽度不足5米,经过的车辆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压过该处,后果不堪设想。项目部心系当地群众的安危,迅速应对,在该处路面上设置明显的警戒隔离带,防止过往车辆碾压塌空处。

项目部随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并主动提出帮助处理隐患。在取得地方的支持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安排施工,把塌空处清理后,用混凝土浇筑。第二天下午,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部及时发现并积极主动排除隐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再次得到了当地村委会及群众的一致好评。

 

投以桃李,报以琼浆。项目部在精心组织施工的同时,积极发扬“发扬红色传统,造福老区人民”优良传统,为沿线民众办实事,给地方百姓带来了诸多实惠。当然,这些付出,地方干部百姓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红线征地费用未到帐,其他标段红线征地都无法启动的情况下,项目部施工的四标段多处红线用地动起来了,红线内的树木、电力通信缆线等都及时得到迁移,确保了工程快速推进。正是这种互助互利,让中国十七冶集团快速融入当地,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上一篇:广西梧州项目掀起施工大干热潮
下一篇:十七冶与湘西自治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Top